對注意力缺失和多動癥來說,運動也是自我控制的“良藥”。目前醫生給多動癥患者所開的藥,其實就是為增進大腦中多巴胺的量。如果運動本身就會分泌多巴胺,為何不用大腦自己本身的多巴胺呢?自己分泌的對大腦沒有傷害,外來的現在已知會傷害伏隔核。
許多一線的治療師都發現,武術、體操等需要大量注意力的運動對多動癥的孩子非常有幫助,因為這些運動需要全神貫注,而且武術、體育運動比枯燥的跑步機有趣得多,孩子比較愿意持續練下去。任何運動都需要持之以恒,每天做,效果才會出來。
其實很多被大人認為是“皮”的孩子,只要給他們一個運動空間、一點時間,將精力正當消耗掉他們就不搗蛋了。
相信大家都聽過“獵人—農夫”的多動兒理論。
在12000年前后,人類走向農業社會,開始定居下來之后,環境的改變使得過去的長處變成現在的短處了。
在遠古時代,如果不眼觀六路耳聽八方,那么早就被其他動物吃掉了,不可能成為我們的祖先;如果看到事情發生不馬上采取行動,而是三思而后行的話,也會變成別人的晚餐,活不到成為我們的祖先。
這個理論認為多動兒其實沒毛病,只是生錯了時空。他們容易分心、沖動、冒險性強,其實這是遠古打獵采集時生存者必須的特征,人類進化到農業社會以后,這些特征才變得格格不入。也就是說,他們是“獵人”,但是要在“農夫”的社會里討生活,所以被視為異類了。
現在學者把多動癥的人叫作“有愛迪生基因者”,不認為他們有病。愛迪生念小學時,被老師認為無可救藥,叫他父母領回家,免得干擾別的孩子上學,但愛迪生卻是有史以來,專利拿得Z多的人。
柏拉圖說:為了讓人類有成功的生活,神提供了兩種管道——教育與運動。我們也越來越看到,這兩種管道是相輔相成、缺一不可的。